推进海洋科教基地建设 加快学校科学发展步伐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区域海洋经济建设纪实
因海而建、依海而立的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于2004年2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2006年2月,省政府批准正式建立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底,学校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0年,学校通过了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船员培训机构现场核验。
学校立足地方办学、面向区域发展。通过做强航海专业,做大船舶专业,做深港口专业,做精旅游专业,“海字号”特色更加鲜明,服务转型升级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已是香港船东会与中国大陆航海院校联络及合作网络之一,并成为了国际航海教师协会、亚太地区航运院校联合会等组织的成员,学校入围国际权威组织Seatrade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海事颁奖典礼教育及培训奖。学校“航海文化品牌”被评为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
学校在建设发展中,始终得到了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心。2008年5月4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黎明,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国辉的陪同下来校视察调研。赵洪祝书记、吕祖善省长对学校以海为本的“海字号”办学定位予以充分肯定,指出学校教学与海洋经济紧密结合,符合省委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港航强省的决策部署。勉励学校要创业创新,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不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优秀人才。
三个80﹪ 为区域海洋经济培养亟需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鲜明,与区域经济结合紧密。学校这几年一直把服务舟山地方经济及转型升级作为学校工作重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明显,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已足现成效。学生来源与就业主要是在舟山及省内沿海地区。学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来自于我省宁波、温州、台州、舟山等沿海区域;学校舟山籍学生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来自于渔民子女;学校毕业生百分之八十以上从事于与海洋经济有关的企业、行业。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到目前,学校在校生总数为6000余人,其中高职学生4351 人,航海类中高职学生共2880人,占全校学生数近一半。与2004年相比,学生数增加了30 %以上,高职学生增加了7.4倍。成人函授教育学生每年保持在3000余人。各类培训年均8000余人次。
自建院以来,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截止2010年,共培养了毕业生9961名。大部分毕业生就业面向舟山相关行业。其中航海类毕业生已超过3500人。
90%专业涉海 构筑海洋产业人才支撑基地
专业建设稳步提高。2004年筹建时,学校只有10个专业,大多数为中专系列。到目前已有16个高职专业,三个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初步形成了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工程技术、港口业务管理、海洋旅游等与海洋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专业格局。
为大力推进以海洋产业为重点的人才基地建设,学校逐年加大实验实训设备投入。做到硬件与软件建设同步,形成“自上而下、校企共建”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规模。校内各类实验室、实训中心已达70余个。航海技术实训基地、轮机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成为省高职高专院校第一批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点。学校与嵊泗昌盛船业有限公司联合投资1.2亿打造的一艘2.3万吨的“学府号”实习船,目前是国内高职院校最大的一艘实习船。
2007年,由香港董氏集团、新加坡万邦集团等海内外知名企业,共同出资210万美元,建成“船舶工程专业实训基地”等;2009年,浙江省政府投入100万专项资金用于浙江省船舶出口基地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实施国际海员培养基地建设步伐。学校与香港董氏集团、新加波万邦公司、韩国三星等世界顶级企业就海员培养基地建设进行了初步沟通,香港东方海外货柜航运有限公司、万邦公司等海外企业已有意向投资,在我校设立海员培训中心、液货船培训和发展中心。目前,由市财政拨款的6000万元用于基地征地等前期建设专项资金已经到位。其中基地建设项目的先行工程,投资1500万元、建筑面积5177平方米的国际海员培训楼于2009年12月15日破土动工以来,目前已基本完成。该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航海模拟器训练中心。
校外实训基地从2004年的27个拓展到现在的131个,增加了2.8倍。学校在香港东方海外货柜航运有限公司、浙江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宁波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浙华油轮公司、三星重工业(宁波)有限公司、舟山浙华石油运输有限公司、浙江海中洲旅业有限公司等海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走“基地化”合作办学之路 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学校紧紧围绕海洋经济建设,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学校基础、行业扶持”为内涵的“基地化”发展路子,社会服务功能增强显著。
目前,学校已与舟山各县区及市旅游、经贸、港务等部门就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科研合作、专业建设等方面进行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围绕海洋经济建设,学校教育科研水平逐步提高。2010年市厅级以上立项项目48项,横向课题达到21项。有3个科技创新项目和1个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列入2009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
学校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专业面向国际和国内航运市场,通过与香港董氏集团、舟山航运企业等合作,培养高级船员;船舶工程技术通过与新加坡万邦集团、日本常石、和润集团、欧华等合作,开展订单培养,成立万邦班、常石班等,培养船厂急需的一线岗位技术人才;与舟山港务局、宁波物流企业等合作,培养港口业务管理、物流管理、商务英语等外贸运输物流人才;与舟山旅游局、开元集团等合作,开展海洋旅游人才的培养。
学校有船员培训中心、舟山东方国际海员培训中心、浙江省外派船员劳务培训基地、舟山市渔民转产转业培训基地等15个培训点、考试站。学校经交通部海事局批准,取得了高级船员、值班水手(机工)等17个项目的培训资格。所开展的驾驶台资源管理、机舱资源管理、电子海图和大型船舶操纵等培训项目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学校每年对外培训人数不断地增加, 2010年,社会培训已达8000多人次。自2006年以来累计培训各类人员约30000余人次,其中船员培训(包括渔民转产转业考证培训)25000余人次。
学校是浙江省外派船员劳务培训基地、浙江青年渔农民培训基地、舟山市渔民转产转业培训基地,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单位评为“全国服务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集体”。
抢抓发展机遇 主动融入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大潮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舟山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海洋领域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抢抓发展机遇、乘势而上,为建设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出力。”学校党委书记钱军如此说。
在“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以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构建具有明显海洋经济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专业体系。重点发展海上运输、船舶与港口工程、港口运输管理、海洋旅游类专业及专业群,适时调整和发展信息技术、食品工程等专业,逐渐将“船舶工程技术”、“港口业务管理”、“海洋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培育成为省内新一轮的特色专业。积极申报与舟山群岛新区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新专业,并大力引进与这些专业相关的师资力量,形成具有明显海洋经济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专业体系。
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以准军事化管理为载体,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外语和信息技术的教育,培养具备较强英语语言交流能力,又有国际视野的海洋高技能人才
三是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大力实施青年教师“135”培养计划,一年规范,三年合格,五年胜任,提升教师教育科研水平。大力实施“百名教师下企业”、“百项项目进学校”的双百工程,着力推进专业教师与企业对接。积极开展国外交流与合作,定期派送骨干教师到国外相关院校进修学习。
四是以涉海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提升实验实训建设水平。到2015年,校企共建的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新增20个,校外实训基地达到150余个。
五是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已任,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与市相关职能部门共建好合作平台。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共赢机制,力争每个专业都建有10个以上固定的、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并签有协议书的校外实习基地。做强做大海洋运输、船舶修造、现代物流、港口业务、海洋旅游等当前海洋经济急需的人才培养和高技能人才公共训练基地,建立起面向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和鉴定平台。进一步完善社会培训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船员继续教育培训。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的协作研究,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共同承担社会发展重大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翁源昌 吴革)
附件:
|